<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事务局)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索引号: 11330600002577014T/2021-20789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公开日期: 2021-07-28
        主题分类: 科教综合类 发文字号: 绍政发〔2021〕20号
        有效性: 有效

        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人民政府关于印发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07-28 16:22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现将《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5日



         

        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形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共识,使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行动,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径,根据《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十三五”以来,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主要指标位居全省第二方阵排头兵位置,部分指标进入第一方阵。2020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预计达到2.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12.2%,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6.09件,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14.65家、科技中小型企业数64.24家。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6个区、县(市)均入选省级科技强县,其中新昌县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新昌县、上虞区分别入选省第二批、第三批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创建单位。科技创新进入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1.聚焦战略支撑,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推进。全面实施绍兴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统筹推进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金柯桥科技城等重大平台建设。提升高新园区发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新园县域全覆盖,诸暨环保小镇和新昌万丰航空小镇列入首批省级高新技术特色小镇培育类名单。按照“传统块状经济、现代产业集群全覆盖”目标,建成纺织、环保、化工等16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要求,引进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30家产业研究院。推进科技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建成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71家,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创平台。

        2.聚焦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784家、7818家,分别是2015年的4倍和3.6倍。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72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4个科技专项,在全省率先实施“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项目攻关,累计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77项,其中国家级7项。巴贝工厂化养蚕、歌礼药业抗丙肝国家1.1类新药ASC08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创新成果产出明显。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8.6%。

        3.聚焦人才引领,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把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关键一招,提升人才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落实年度人才专项述职制度,大力实施人才新政,深化绍兴海内外英才计划,打造“名士之乡”人才峰会、“大院名校绍兴行”、招才引智专列、“外国专家绍兴行”等系列引才品牌,加大人才集聚培养力度。建设以海智汇为代表的人才服务综合体,实行人才服务“一卡通”和服务人才专项例会,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共引进国家引才计划228名、省引才计划184名、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9个、“名士之乡”英才计划1162名、省市海外工程师148名。加强高校毕业生引进,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5.7万人。

        4.聚焦生态优化,区域创新动力明显提升。出台《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共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委关于加快建设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全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定》《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等文件,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引领。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县两级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科技创新委员会,实行区、县(市)委书记抓人才科技述职评议制度,推动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创新工作格局。新昌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

        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十三五”

        目标值

        2020年

        完成值

        1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8

        2.8#

        2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35

        53.7

        3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

        15

        26.09

        4

        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135

        135.7

        5

        高新技术企业数

        1500

        1784

        6

        新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家)

        20

        35

        7

        技术市场交易成交额(亿元)

        10

        104.7

        8

        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家)

        15

        15

        9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123

        160#

        10

        科技公共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

        5

        5

        注:标#为预计数。

        (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期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要交汇期,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三重叠加、三变迭代”趋势明显。颠覆性技术催生颠覆性产业,产业竞争力演变为产业链控制力,资源成本优势演化为创新生态优势,经济结构重塑、竞争优势重建、创新版图重构,科技、产业、场景三大变革交互迭代,重塑产业链创新链优势面临历史机遇。科技创新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1.深刻把握首位战略的时代新导向。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市委八届八次全体会议提出,对标“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把人才强市、创新强市作为首位战略,以超常规举措全面构建具有绍兴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全域创新体系,充分体现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要求,在推进力度上体现了首位战略。

        2.深刻把握新阶段科技创新新形势。当前,世界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要交汇期,科技创新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尤其是全球疫情加速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重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同时,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区域竞争与合作越来越聚焦科技创新提质赋能,城市优势塑造越来越基于创新驱动这一战略支点,必须抢抓机遇,补齐短板,占领先机。

        3.深刻把握“十四五”科技创新新任务。市委八届十次全体会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聚焦自立自强,实施创新平台“提能造峰”行动、创新基础“源头攀高”行动、创新人才“提质增量”行动、创新生态“共建共享”行动,在全面增强创新动能上先行突破。各级各部门必须增强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把握历史大变局的趋势和机遇,找准发展领域、发展重点、发展路径、发展方法,持续推动科技创新。

        对照新导向新形势新任务,绍兴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是三大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全链条创新体系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短板明显,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衔接不够,产业创新链条有待畅通。全方位的平台支撑体系(包括基础研究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产业服务平台等)建设与产业需求匹配不足。标杆性、国字号、高能级创新平台缺失,高新区、产业研究院、众创空间等创新力不强。全过程的投入保障体系不强,R&D经费支出虽有较快增长,但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校、科研院所、建筑业和服务业研发投入比重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以构建技术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为统领,人才强市、创新强市为首位战略,六倍增六提升目标为引领,十大创新领域为重点,八大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将绍兴建成优势领域创新策源地、长三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全省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为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奋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市域范例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首位战略。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顺应国家战略和绍兴需求,聚力已有优势和潜在优势,积极推进“揭榜挂帅”,完善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遴选和支持机制,加速催生原始创新和产业创新成果,加快实现优势领域重点突破,打造创新策源优势,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构筑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

        2.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强化全球视野、区域联动、协同创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大融杭联甬接沪力度,深度接轨长三角和“一带一路”,加强跨国界、跨区域、跨领域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嵌入全球创新版图,汇聚国际国内优质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技术制高点。

        3.坚持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紧密结合。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突破口,把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紧密结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承接沪杭甬地区技术溢出,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联动解题”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打通创新全链条,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4.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统一。按照“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现代政府要求,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基础上,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治理能力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全市域联动、全领域覆盖、全链条布局、全主体协同,进一步提升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益。

        (三)主要目标以超常规举措全面构建具有绍兴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全域创新体系,到2025年,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重要创新指标实现“六倍增六提升”;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创新主要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确立特色优势、跻身前列,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智造基地和国内外重要影响力吸引力的创新人才流入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科技创新“十四五”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2035年

        1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8#

        3.3

        4.0

        2

        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

        0.3#

        1.5

        5

        3

        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

        2.30#

        3.0

        4.0

        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53.7

        60

        65

        5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1784

        3700

        8000

        6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

        7818

        14000

        33000

        7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160#

        185

        300

        8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件)

        322

        450

        1000

        9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3(3.4)

        50(10)

        10

        顶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名)*

        200

        11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

        6.83

        7

        12

        科技进步贡献率(%)*

        65

        70

        13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

        9.9

        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14

        技术市场交易成交额(亿元)*

        104.7

        200

        400

        15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7.1

        17

        16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13.6

        18.5

        26

        注:标*为“六倍增、六提高”指标,标#为预计数。

        三、重点领域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绍兴科技与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双十双百”产业集群培育,发挥产业比较优势,聚焦四大新兴产业、三大优势特色产业、两大历史经典产业、一大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产业科技研发专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坚战,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工程,实现从“0到1”的突破,全面提升技术自主可控的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500项以上,增强优势领域创新策源能力。

        (一)四大新兴产业领域。聚焦集成电路、现代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实施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建设新兴产业创新中心。

        1.集成电路: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及应用的全产业链研发及应用,以标志性项目引进、领军型企业培育、创新资源要素集聚、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创建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

        专栏1: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集成电路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内容

          面向5G通信、物联网、消费电子、工业电子等领域的芯片设计与研发;新一代封装测试及关键装备和材料、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基板高精密蚀刻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功率器件等特色工艺集成电路的制造、封装、测试及模组生产工艺研究;大尺寸碳化硅晶体生长技术及设备;集成电路自主专用设备与关键零部件研发及应用;高端平板显示器、3D显示器及与移动通讯、物联网、节能照明、医疗电子、能耗管理、汽车工业等相关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研发。

        2.现代医药:按照“差异化、高端化、集聚化”总方针,重点发展药品制造、医用美容用品和医疗器械等领域,打造国内知名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基地、医用美容用品产业创新创业集聚区。

        专栏2: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现代医药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内容

          生物医药:生物制药研发与产业化;新型诊断试剂研发与产业化;重大疾病、传染病临床治疗药品、疫苗等研发;化学药物生产工艺改造及自动化智能生产;化学制药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高端制剂长效缓控释注射剂研究开发;现代中药产品研发,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提升,中药工艺等。

          医疗器械: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及关键技术研发;人工骨、人工颈椎间盘、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基于创面微环境响应的胶原基真皮再生材料、新型仿生干湿粘附力自调控医用敷料;临床检验和分析试剂及仪器研发,重大传染病检验检测试剂研发;新型手术器械和医用辅料产品研发等。

        3.高端装备:以“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特色化、集聚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深度融合与综合集成,建设长三角先进智能装备技术研发制造基地。

        专栏3: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高端装备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内容

          机器人:推进机器人产业向中高端本体制造、关键零部件研发。

          智能制造装备:推进数控机床产业专用生产线、高档数控系统、高性能数控机床刀具、高性能电主轴以及其他高性能机床功能部件等中高端整机、部件研发。推进智能纺织装备研发。

          高端电机: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机及控制系统、高速电机、专业化定制电机、智能自动化系统、可实现预定功能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等研发。

          新能源汽车及关键组件: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交通装备,聚焦突破无人驾驶、车载信息终端、汽车进程服务人机交互系统等智能车网互联关键技术研发。

          先进交通装备:重点在轨道交通核心零部件与配套加工设备、轨道交通智能化设备与系统、工程及养路机械等技术上突破。

          节能环保装备:高端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设备、水污染及污泥处置装备、工业有机废气治理装备等现代环保装备及耗材装备技术研究。

        4.新材料:以“集聚高端、应用对接”为重点,按照“差别化、功能化、复合化、绿色化”要求,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及先进高分子材料,打造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专栏4: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新材料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内容

          高品质金属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和复合材料:高强度、超高强度冷轧钢材料及工具制品;轴承制造专用精密轴承钢管材料;高品质不锈钢钢锭、钢管、钢带、工业型材及波纹管补偿器、膨胀节、高柔性软管、高精度深冲拉伸件等制品;高强度复合线材产品、特种钢丝绳及其制品产品。

          新型功能复合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离膜材料、抗微生物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包装新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特种医用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相变材料、高分子转光材料、智能化高分子材料等功能高分子材料。

          高性能纤维材料、特种材料:重点支持聚苯硫醚(PPS)、聚酰亚胺(PI)、聚醚醚酮(PEEK)、液晶聚合物(LCP)及聚砜(PSF)等高性能工程塑料材料,玻璃纤维、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反渗透、纳滤、超滤和微滤等各类膜材料和卷式膜、帘式膜、管式膜、平板膜等膜组件和膜组器。

        (二)三大优势特色产业领域聚焦现代纺织、绿色化工、金属加工三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以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和应用研究为重点,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含量,建设全球一流的现代纺织创新中心,全球绿色化工创制中心、国内有影响力的高端金属加工基地。

        专栏5: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优势特色产业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内容

          现代纺织:高性能纤维、新型差别化和功能性纤维及复合纺织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开发与应用研究;高固低污活性染料印花关键技术、纺织品多色系标准化色浆印花技术、分散染料的精细化分散制备及其高效染色技术、高浓度分散染料的免水洗印花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等。

          绿色化工:环保型、产业用高端功能性染料产品开发与应用研究;高附加值、绿色环保功能性精细化学品开发与应用研究;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电子化学品开发与应用研究;三废绿色循环处理及生态高值化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

        金属加工:高强高导、耐磨耐疲劳、高阻尼等特殊性能铜合金及型材,铜及铜合金管件智能化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大型薄壁复杂形状镁合金铸造技术、高性能轻量化新型铝合金、高端铝合金精密制造关键技术;高精度、高性能金属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高品质、高附加值特种性能金属制品研发;先进金属加工技术研究等。

        (三)两大历史经典产业领域。加快推动黄酒、珍珠两大经典产业传承创新,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改进生产技艺,强化设计引领、工艺技术创新,打响 “中国黄酒之都”“国际珠宝中心”产业品牌。

        专栏6: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历史经典产业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内容

          黄酒:黄酒原料、酿造工艺、发酵机理、功能因子与保健功能研究;黄酒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及其衍生产品开发, 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研究;黄酒数字化生产和标准化监控技术研究,黄酒质量安全控制、检测技术研究等。

          珍珠:淡水有色新品种育种技术、种子创新关键技术、小片保养技术、术前处理技术、育珠免疫抑制技术、附着物生物清理技术研究;生态高效种养殖技术、工厂化珍珠养殖技术、珍珠蚌种苗生产监管技术、养殖尾水清洁排放技术研究;纳米珍珠粉和护肤品技术、珍珠深加工技术、珍珠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等。

        (四)一大未来产业领域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开展对产业变革趋势和重大技术的预见,前瞻布局前沿技术创新领域,搭建现实应用模拟场景,打造一批未来产业策源地。重点研究支持6G时代超高速数据流的新型内容分发和传送技术。强化量子科技发展系统布局,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一代通信与智能网络、区块链、氢能等未来产业。

        专栏7: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未来产业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内容

          人工智能:积极开展智能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产品、智能操作系统等智能软硬件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智能数控设备、智能纺织设备、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智能操作系统研发及应用、智能传感器等人工智能装备和大数据分析、工业物联网等智能传感器件与感知系统研发及应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交互等数字智能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应用研究与示范;智能技术在物流、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集成应用与示范等。

          量子信息:开展基于量子科学的新技术基础研究,包括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争取在2—3个方向实现其实用价值。促进量子科技与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环境监测等其他前沿方向深入融合,开拓新的交叉学科前沿。

          新一代通信与智能网络:研究新一代通信与智能网络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未来智能通信系统新型架构、传输体制和核心算法;研究高性能广域大覆盖大规模传输接入设备以及系统、终端设备核心技术;研究新型射频宽带传输核心器件、模组和芯片技术;研究空天地一体化组网、感知—通信—计算协同融合网络关键技术。

          区块链:开展区块链性能协同优化理论与方法、安全可控区块链密码体系软硬件协同机制、异构区块链协同互操作性理论、链上链下可信协同优化机制、跨学科交叉融合等研究。研究区块链底层核心技术与平台,建立安全可靠的区块链技术支撑体系。

          氢能及燃料电池:聚焦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以及核心材料的自主研发;通过典型区域的示范运营项目,推动形成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链。重点突破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零部件、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核心零部件、高性能氢能储运装备等多领域技术攻关。

        四、主要任务

        围绕建成创新型城市总目标,聚焦重点领域,结合绍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重点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以绍兴科创大走廊建设为引领,实施创新平台提能造峰工程

        1.高水平推进绍兴科创大走廊建设。对标G60科创走廊,大力推进绍兴科创大走廊建设,按照“一核引领、七平台联动、多点支撑”总体布局,高水平建设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谋划“东鉴湖科技城”,统筹推进越城智汇芯城、金柯桥科技城、上虞曹娥江科创走廊、G60(诸暨)创新转化港、嵊州剡溪创新带、新昌智造科创走廊建设,滚动实施绍兴科创大走廊十大标志性工程和百项千亿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着力提升科创大走廊支撑引领作用。打造长三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全省科技经济联动示范区和杭州湾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先行区。

        专栏8:绍兴科创大走廊十大标志性工程

        1.镜湖创研科技园

        2.湖东金融创新基地

        3.国际生命健康产业新城

        4.迪荡湖科技CBD

        5.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

        6.浙江绍兴人才创业园柯西园科创孵化器

        7.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8.天津大学浙江绍兴研究院及实训中心

        9.诸暨市数智安防产业园

        10.新昌县高端科创园

        2.高质量提升高新园区。按照“创新提升、平台创建”思路,改革提升省级以上高新区,引导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向高新区转型。支持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容提升、争先进位,擦亮国家级高新区牌子。力争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推进柯桥、上虞、诸暨、嵊州等省级高新园区聚焦重点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广异地孵化模式,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链,打造升级版孵化器。到2025年,绍兴国家级高新区和省级高新区排名大幅跃升,全市园区R&D经费支出占开发区(园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5%。

        3.高标准打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围绕提升“集聚资源能力、科技服务能力、产业支撑能力”,按照人才链、创新链、金融链、产业链和服务链“五链”融合要求,加快建设集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整合集聚各类创新服务机构,引进标志性大院名校,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建设一批“专精特新”特色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梳理工作清单,实行分类考核、动态评价、优胜劣汰,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到2025年,创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0家,打造全省标杆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5家次以上。

        专栏9: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十四五”培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绍兴黄酒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绍兴越城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绍兴越城集成电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绍兴越城节能环保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绍兴现代医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柯桥现代纺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柯桥现代建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柯桥绿色印染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上虞智能电气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上虞绿色环保化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上虞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上虞汽车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上虞数字文娱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诸暨大唐袜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诸暨珍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诸暨铜材精密制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嵊州市真丝·领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嵊州市厨具电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新昌轴承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新昌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4.高起点建设海内外创新平台。发挥绍兴滨海新区产业创新大平台核心作用,高标准建设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根据产业需求,建设海外孵化中心,加快成果转化,融入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建设,成为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重要增长极。深化推进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创建一批示范平台。

        (二)以应用基础研究为引领,实施创新源头强基跃升工程

        1.加快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瞄准科技前沿、聚焦战略需求,完善实验室梯度培育和建设机制,全面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梯次发展的实验室体系,强化高标准、高质量的源头创新供给。加快绍芯集成电路实验室、鉴湖现代纺织实验室、曹娥江新材料实验室建设,争取纳入省级布局,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按照优化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谋划新建一批要求,在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材料、装备制造、人工智能、传统优势等产业谋划建设高水平省级重点实验室,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和十大产业链,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支持省和市重点实验室以学科发展需求为基础、多学科协同研究为纽带,组建联合实验室和实验室联盟。“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建设20家以上高校学科型、龙头企业型、军民融合型等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专栏10: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十四五”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名单

        1.绍芯集成电路实验室

        2.鉴湖现代纺织实验室

        3.曹娥江新材料实验室

        4.浙江省光子信息实验室

        5.国家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浙江省黄酒技术重点实验室

        7.浙江省精细化学品传统工艺替代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8.浙江省清洁染整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9.浙江省燃煤烟气净化装备研究重点实验室

        10.浙江省岩石力学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11.浙江省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12.浙江省医学影像系统研发重点实验室

        13.浙江省工程检测检验重点实验室

        14.浙江省节能环保技术重点实验室

        15.浙江省滑动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6.浙江省创伤修复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7.浙江省钢结构装配式集成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8.特种界面活性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9.浙江省精细化工超临界反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浙江省住宅产业化与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现代纺织等标志性产业集群和智能制造等重点优势产业集群,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和研发机构“两个全覆盖”,建立健全由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等共同组成的特色优势明显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支持和鼓励各地联合科研优势突出的高校院所、创新型领军企业等,集聚整合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带动上下游优势企业、高校院所等共同参与,谋划创建国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重点产业集群、标志性产业链和细分关键技术领域跨区域高水平协同创新。到2025年,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或专业化的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中心1—2家,培育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00家。

        3.大力引育高端新型研发机构。按照引进共建、优化提升、整合组建、重点打造等方式,建设一批既能解决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问题,又能为产业创新提供科技支撑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一批省级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建设集成电路、现代医药、新材料等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引进建设教育、科研、创业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大学,为在若干领域形成全球领先优势奠定基础。鼓励有实力的研发机构在基础研究和全球性重大科技领域积极参与和发起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家、省级大科学计划,增强科技创新区域话语权。到2025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50家,其中省级20家左右,在“双十双百”重点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中基本实现全覆盖。

        4.提升产业研究院产业创新能力。围绕“双十双百”集群制造,深入实施“一个产业建设一个研究院”计划,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大院名校的对接合作。支持绍兴文理学院提升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强中纺院江南分院、武汉理工大学绍兴高等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加快推进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天津大学浙江绍兴研究院等载体建设。建立“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绍兴分所”“中国科技大学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高能级公共研发平台,支持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推动重大技术成果中试熟化与工程化、产业化,推动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三)以创新主体倍增为引领,实施高新产业育苗壮林工程

        1.实施科技型企业“长高长壮”培育行动。围绕科技型企业“长高长壮”培育目标,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通过政策支持、精准服务、动态培育,推动一批中小微企业“长高长壮”、提档升级、加快跃升。构建覆盖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梯次培育体系,建立健全重点企业“起跑库”“加速库”“冲刺库”三个梯度培育库,出台专项激励政策,对入库培育企业实行差别化精准扶持,加大金融、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重点支持。到2025年,加快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走在创新前沿,掌握核心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行业话语权,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4000家。

        2.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有效投资。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架构,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推动新基建与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协同融合发展,围绕基础设施改造、关键技术突破、市场化水平提升,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加快建设大数据中心、5G设施、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新型基础设施。按照“一个集群一朵云”要求,围绕现代纺织、绿色化工等产业集群(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群”。加快建设镜湖5G试验区、新昌县5G智能装备小镇、滨海新区5G工业应用示范城,以“5G+工业互联网+智能化改造”数字赋能新模式,打造全省5G工业应用先行区,建设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化融合应用示范市。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实施一批前期研究基础扎实、技术含量高、产业辐射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十四五”期间,确保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3.打造创新引领的产业链群。深入实施“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行动计划,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广群(链)长制,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创新引领的“双十双百”产业链群。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动态梳理产业短缺技术、进口替代技术、“卡脖子”技术、引领性技术等4方面技术,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动态清单,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突破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加快形成具有绍兴特色的新兴产业创新链。持续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大力推广智能制造“新昌模式”,推进实施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抓好越城家用电器、柯桥纺织、上虞化工、诸暨铜加工、嵊州厨具、新昌轴承等6个省级分行业试点,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率达到60%以上。

        专栏11: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十四五”重点培育“双十”产业链群

        十大产业集群:现代纺织、绿色化工、现代医药、集成电路、金属加工、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珍珠饰品、智能厨电、现代住建、黄酒。

        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新材料、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食品及添加剂、时尚服饰、数字5G、绿色包装、智能电机、医疗器械。

        4.培育未来新兴产业。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依托上海、深圳、杭州、合肥等地科研实力,锚定国际产业发展高地,瞄准专用芯片、未来诊疗、生物工程、空天科技、脑科学、物联网、量子信息、极端制造等未来产业和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前沿布局,重点培育几个未来产业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跑者”和未来产业变革核心技术的“贡献者”。通过前瞻布局,创新产学研合作、收购兼并、企业创新、海内外英才计划等,加强科技创新前沿布局,力争若干前沿技术项目在绍兴率先产业化,打造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地。

        (四)以“名士之乡”英才引育为引领,实施科技人才集聚裂变工程

        1.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深化实施“名士之乡”英才计划,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人才引进支持机制。大力实施“鲲鹏行动”,完善高精尖缺人才开发目录库,大力引进未来产业亟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实施省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新一轮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海外引才计划,引进培育一批专业水平一流、符合我市重大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科技人才。

        2.加快集聚一批高素质青年人才队伍。以科技型企业为重要引育平台,大力实施青年人才培育壮大系列行动,集聚一大批能为绍兴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青年人才队伍。提高35周岁以下青年人才入选各级人才计划比例,实行专家举荐制,设立青年人才专项。深化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支持高校院所设立开放基金,加大青年人才科研支持力度,培育一支具有发展潜力、能够担当重任的青年科学家队伍。实施“奔越”“留绍”专项行动计划,新建一批大学生实践基地和众创空间,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在绍就业创业,支持青年返乡下乡就业创业。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青年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3.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型越商队伍。实施新一轮“越商名家”成长行动、“青蓝接力”工程、“科技越商”培育行动,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重点培育一批适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生代企业家。完善创新型越商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越商大学堂”与全球知名高校合作培训力度,每年选派一批优秀青年企业家赴境外知名院校、跨国公司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推荐优秀科技型企业技术骨干到高校、科研院所兼职。加大企业人才招引、项目攻关政策激励力度。完善“亩均论英雄”机制,把人才密度、创新强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4.完善人才创新活力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科技人员薪酬制度,建设绍兴滨海新区等一批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充分赋予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权,以“一区一策”方式加强薪酬分配、科研经费等人才政策创新突破。探索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可面向全球遴选首席专家,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推行“负面清单”管理,以实绩论英雄。坚决破除“四唯”倾向,改变“重论文、轻转化”现象,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包容审慎的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对人才引育投入绩效实行总体考核、中长期考核,对基础前沿研究领域人才,着重看标志性成果、实际贡献和科学价值,探索引入国际同行评价,保障高层次人才潜心创新创业、充分施展才华。

        专栏12:打造“名士之乡”科创人才高地

        实施更加积极开发的人才政策,构建贯通人才“引育留用管”全链条政策体系。编制覆盖全球顶尖人才的“人才地图”,大力引进未来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到2025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5万人,其中新引进集聚“鲲鹏计划”、海内外顶尖人才50名,领军型团队100个,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000名,培育50名青年领军人才和500名青年科研人才。

        (五)以全球科技合作为引领,实施协同创新精准链接工程

        1.深化全球科技精准合作。加强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对接,深化与主要创新国家政府间合作关系。建立需求导向精准合作机制,打造全球科技精准合作升级版。加强与“创新大国”“关键小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交流,鼓励园区及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海外孵化器、海外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开展以人才和技术为重点的海外并购。大力推进浙江美国波士顿海外创新孵化中心、浙江日本福井海外创新孵化中心、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中国浙江)技术转移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建设。鼓励企业抓住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期间,主动对接全球排名前100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深度合作;新建海外研发机构、外国专家海外联络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10家以上。

        2.深化区域创新精准合作。以长三角一体化、融杭联甬接沪战略为重点,加强与G60、杭州城西、宁波甬江科创走廊合作,以更宽视野和更高站位,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创新支撑平台,在上海、杭州等地自建或共建研发机构、孵化器等人才科技合作飞地,推进绍兴企业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孵化器等建立长效稳定合作机制。加强与G60科创走廊等科创资源对接,积极推进创新券通用通兑、产业技术联盟共建,打造环杭州湾区域创新共同体。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大院名校绍兴行”“外国专家绍兴行”等各类科技对接活动,系统梳理国内外高校院所、创新基地的创新资源,编制科技创新地图,以“小规模、多频次、精准化”方式带企业上门对接国内重点高校院,实现科技精准对接。“十四五”期间,每年组织(参加)科技活动20场以上,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100项以上。

        3.深化校地院地精准合作。根据功能定位分类采取企业、民办非企业、“事业+企业化”等管理体制,实行院所具体负责、政府支持、市场驱动、企业参与的运营方式,健全校、院、地、企各方参与的议事协调机制,提高校地院地共建水平。围绕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引导在绍高校院所、企业间加强互惠合作。发挥已落地的产业创新研究院桥梁作用,争取总部机构对研究院更多支持,建立重点实验室分中心、创新中心分部、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院,共同承担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任务。强化校院企技术成果沟通对接,定期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企业需求对接会。支持国内外和本地名校建设各类交流合作平台,更大范围集聚创新资源。

        4.深化军民融合创新精准合作。加强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强企强校强院强所合作,争取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化项目取得突破。完善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及若干创新中心,集聚军地创新资源。深化军民融合领域改革,建设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灵活多样的需求对接活动,鼓励优势民企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实施军民融合产业培育倍增计划,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提升发展。

        (六)以创新成果转化为引领,实施创新生态体系优化工程

        1.打造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地。加强与省外国外科技大市场交互融通,构建连接国内外的技术交易平台体系。主动对接G60沿线科创资源,发挥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系统集成优化政策措施,全方位打好科技市场、转移转化、产教融合等政策组合拳,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绍兴分中心建设,全力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大力发展科技评估、科技信息咨询等服务业,支持专业化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工业设计、流程再造、智能生产等创新型服务,打造科技服务产业集群。牵引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和重大装备产业化项目在绍兴落地,打造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基地。

        专栏13:建设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抓住长三角共建全球技术交易市场、打造全球创新成果集散中心契机,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绍兴分中心建设,吸引G60科创走廊优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等入驻,对接国外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常态化开展技术信息发布、供需对接、询价拍卖等科技对接活动,建设科技成果集聚、展示、交易、应用、推广等一体化科技大市场。到2025年,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200亿元以上。

        2.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我市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突出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推动跨体制转化,鼓励在绍高校院所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推动高校成果转化服务人员职称管理评定创新。实施“专班+基金”跨区域成果转化促进工程,争取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产业基金支持,引导熟化成果在绍转化。实施跨国界转化,鼓励与国内外创新高地联合搭建技术转移中心、联合研发中心、海外创新中心等,围绕产业需求引进全球领先技术成果,鼓励企业开展跨境研发转化,与境外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并在绍兴转化。支持企业与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共享跨国科研成果专利池,开展系列科技成果对接活动,邀请国内外科技创新人员带课题、带成果、带团队来绍交流考察,打造长三角创新成果产业化先行区。

        3.完善多元联动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创新创业融资新模式,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支撑体系。积极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钱塘江金融港湾、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依托镜湖湖东金融活力城,支持天使投资人、股权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等集聚发展,推动柯桥“基金小镇”建设,鼓励发展金融科技众创空间,谋划建设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打造科技金融服务示范区。推广上虞上市公司跨境技术并购经验,抢抓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机遇,打造对接资本市场“高速公路”,共建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G60科创走廊基地;加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科技保险等新产品开发,做大直接融资平台;打造金融科技一体化“活力城”。市金控公司等要积极运用市场化方式参与重大科创基础设施建设,当好创投项目出资人。

        4.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探索设立绍兴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以建成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推进知识产权强企工程、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和规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清零计划,推进知识产权区域示范和知识产权人才培育基地建设,开展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建设试点。探索知识产权“快保护”机制,建立知识产权失信违法重点监管名单制度。构建“四位一体”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推进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中心和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分中心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定期发布制度,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识产权文化。到2025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17件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量450件以上。

        (七)以民生领域保障为引领,实施科技成果富民惠民工程

        1.强化健康绍兴科技支撑。落实《健康绍兴2030实施计划》,实施一批生命健康重点攻关项目,支持重大高发疾病临床研究,提高区域疾病预防与治疗水平,突破一批早诊早治技术、规范化诊疗方案和个性化诊疗技术,重点在传染病、肿瘤、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控制及诊治水平、人口质量和生殖健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诊疗新技术和新产品。整合提升国家(浙江)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和省新药创制、成药性评价技术等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国产医疗企业发展,重点支持医学影像设备、高性能生物医用材料、高端医用耗材、体外诊断设备、医用级可穿戴式设备研发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创新医疗器械示范应用。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1—2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

        2.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围绕农业创新全链条,加强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为内容的创新主体培育,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孵化器、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建设力度,支持开展农业新品种选育、绿色生态智能化种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切实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以个人、团队、法人和工业科技特派员为内容的全方位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十四五”期间,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2—3家,新增省级农业创新载体5家、市级以上农业重点企业研究院10家。

        3.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重点领域,开展低碳、脱碳以及负碳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聚焦能源高效开发、低碳燃料原料替代、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在碳排放重点行业和低碳试点地区,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利用先进技术,积极推动储能、氢能、能源互联网等技术迭代应用。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错位发展,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样板。实施科技支撑蓝天、碧水、净土、清废行动,加强空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4.强化防震减灾管理。建设数智化地震基础设施。结合《浙江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推进地震监测站网设备管理、运行监控、维修维护、运行质量评价等业务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构建“三全一重”风险防治体系。推进地震灾害风险管控机制建设,构建全流程地震灾害空间治理体系;制定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清单,建设集约高效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全链条公共服务体系;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六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一县一基地”建设,健全全社会科普动员体系;推进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先进抗震技术方法等成果应用服务。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加强防震减灾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地震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应急预案修订和完善,提高预案科学性、实用性;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地震应急服务保障能力,规范地震避险场所,健全地震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八)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实施创新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1.系统推进数字化改革。深化科技领域“一件事”集成改革,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科技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提高行政决策效率;建设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将科技审核申报等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到云平台,实现“一网打尽”“一网通办”;建设绍兴“科技大脑”,切实提高科技管理者科学决策水平,实现企业和科研机构全覆盖。深入推广全面创新改革“新昌经验”,推进新昌全面创新改革2.0版;积极探索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重大项目“揭榜挂帅”、上虞产业研究院“三化”管理、一个科技项目实行“最多查一次”、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和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完善颠覆性创新的研发组织模式、科技投贷联动、科技成果评价交易、创新驱动导向评价等方面改革,着力打造全面科技创新改革先行区。深化科研管理体制和科研放权赋能改革,完善“揭榜挂帅”“包干制”“里程碑”“赛马制”等方式,提升科研攻关精准性、高效性。探索外国人工作、居留两项许可并联受理机制,最大限度畅通来绍创新创业“绿色通道”。

        2.优化科技创新制度供给。建立跨部门会商沟通机制,加快完善创新环节和领域制度供给,综合研究推进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立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制度,建立健全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相关措施,加大对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促进创新产品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助推科技型企业全额享受加计抵扣和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支持创新发展的科技政策,从体制机制上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瓶颈。优化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突出标志性成果评价,推进科研单位职称自主评聘改革,制订企业科研单位职称评聘改革办法,推动重点企业研究院科研人员自主评聘工作。

        3.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新时代越商精神、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工业园区转型为“双创”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平台。举办“绍兴国际创客周”等活动,引导和支持各类机构开展分享、体验、展示、竞赛等创客活动,吸引国际创客、团队和专业服务机构汇聚。提升建设范蠡商学院,传承创新“越商精神”,讲好绍兴创新故事。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示范基地)20家,建成一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

        4.健全科技诚信治理体系。完善科研诚信体系,优化激励、惩戒与调查处理制度,完善信息公开、举报投诉、通报曝光等工作机制,推进科研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覆盖科研项目全流程的诚信记录体系。深化科技监督机制建设,推动科技评估评价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积极探索智慧精准的监督方式,构建权责清晰、纵横联动、闭环运行的监督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完善科技伦理治理模式,提高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到2025年,争取面向科研人员、企业、事业单位的科技伦理审查与科研诚信评价覆盖率100%。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科技创新领导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全局的首位战略,坚持“一把手”亲自挂帅、主抓统管,发挥市县两级科技创新委员会作用,形成各地各部门协同推进规划实施的工作体系。围绕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强对创新发展相关重大问题的战略研究,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创新政策调查评价制度,不断深化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建立市、县两级权责统一的协同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单位)在科技创新组织实施、统筹协调、规划落地等环节的工作职责。

        (二)强化科技创新投入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扩大政府研发投入规模,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同口径),引导各类金融资本和基金优先支持研发投入强度大的企业。全面落实科技型企业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政策,建立创新导向企业评价机制,组织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督查,进行定期核查、评估通报,适时开展评估总结。开展创新券大规模应用,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对接。市县两级政府在配置资金、土地、电力等要素时,要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保障力度,支持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三)强化创新政策支撑借鉴G60科创走廊“扩大开放30条”经验做法,出台面向G60和长三角的绍兴科技新政一揽子政策。重点聚焦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机制,完善研发后补助、研发准备金等政策,加大创新券对企业研发投入带动力度,推动有条件的实验室、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立健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和政府采购优先使用创新产品政策体系。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创办低成本、开放式创客空间、孵化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合理分配职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

        (四)强化科技创新考评制定推进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实施路线图、时间表、项目库,把各项重点目标任务分解列入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市)和高新园区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善创新发展专项考评体系、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推动各项规划任务落实。

        (五)强化法治环境营造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维权援助工作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加大协调协作力度。落实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制定和完善支持科技创新探索、宽容科技创新失误、保护科技创新成果的管理制度,营造科技创新的法治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