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绍兴动态 > 热点专题 > 历史专题 > 2018年两会 > 工作报告
         
        聚焦大都市区建设 提升城市能级
        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信息来源:绍兴日报 日期:2018-03-29 浏览次数: 字号:[ ]

          抢抓杭州、宁波一体化发展机遇,全力唱好“双城计”,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统筹诸暨、嵊新组群发展,推动新城古城联动发展,建立更加高效的全市域协同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代表委员访谈

          不能忽略城内交通

          梁新(市人大代表、诸暨市建设局编审科科长)

          如何融入大都市区,我觉得绍兴应当有自身的定位和格局。比如上海定位为全球城市,杭州定位世界名城。

          诸暨“北承南接”,目前看来主要在于“北承”。北承杭州,建设临杭产业园,承接杭州中高端制造业转移,共享杭州人才流、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对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商园区等重大战略,建设诸暨跨境电商园区,为绍兴对接大都市区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临杭产业园的作用有多大?它腾出了空间,用于与杭州都市圈的产业承接、项目对接、功能衔接,它还瞄准了萧山拆迁潮的大好时机,在杭州滨江设立蹲点招商办公室,积极与萧山等地对接。这样“虔诚”的做法值得很多地方学习。

          “大交通”是融入大都市区最直观的反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关节都要打通。现在,诸暨已经开通了“西施号”通勤列车,提升了诸暨人出行的便捷性,的确让人感觉离杭州越来越近了,但是城区内的交通依然滞后,比如很多地方到城西火车站要半个小时,这是不合理的。

          其实,从大交通视野看,诸暨的空航也应该起步,不仅为了配合救灾救急、医疗外事等需要,还可以延伸至培训、旅游、养生等产业,可谓一举多得。

          发展新城保护古城

          丁立清(市政协委员、特立宙电脑动画有限公司总经理)

          绍兴要融入大都市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城,一方面要保护利用古城,并疏解古城功能。其实,古城和新城之间并不矛盾,古城的优势完全可以帮助提升新城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其实,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古城的文化影响力,不但要学会搬空,还要学会填补。

          鲁迅故里以政府引导、民间参与的方式打造出国家级5A级景区,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承鲁迅精神的同时,打响了绍兴古城文化旅游品牌。书圣故里2015年也成功入选中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仓桥直街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修缮和改造,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这些成效都是有目共睹的。在新形势下,绍兴古城保护规划工作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但这些离不开广大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看看那些已经焕然一新的古城民居,再看看那些生活悠哉、幸福感和获得感双丰收的原住民,让人十分羡慕。

          普通市民,依然有一丝古城变空城的恐慌。比如,近些年,学校、医院、图书馆等,都在往外搬迁。这些流失的城市功能,需要以一种新形式填补,比如文化创意产业。要把点点滴滴的文化内涵装进古城,填补的内容要与古城文化气质相吻合。

          创新人才对接模式

          汪俊昌(市人大代表、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

          绍兴成功引入了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树人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等高校,拥有很好的发展势头。引入杭州高校,培育人才创新,是直接关系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可以说,引入高校资源建设大学城的优势十分显着,从提升城市活力,到促进片区的城市化进程,再到高校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资源互补,不光是可以抱团取暖,还能营造力争上游的竞争氛围。

          但是,这些引入的大学如何真正融入本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真正意义上和杭州完成对接,也是值得思考的。我们培养人才,如何让他们愿意留在本地发展,有良好的活跃度呢?怎么服务本地经济?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都要重视,要寻求更多的校企合作、政企合作。

          相比杭州和宁波,绍兴没有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和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的优势,所以在政策和资金保障之外,绍兴要构建有吸引力的城市文化体系,比如在人文素质、时尚、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有所发展,而不仅仅停留在引进学校上。

          值得强调的是,绍兴人本身对于外地生源的包容性有待加强,要让更多的外地生源建立起对绍兴的认同度。我们目前只停留在集聚模式,需要更好的人才对接模式,真正意义上留住人才,帮助他们创新发展,推动绍兴融入杭甬大都市区。

          高端制造业增人气

          欧定成(市政协委员、绍兴三圆石化有限公司设备技术主管)

          许多绍兴人可能还不知道,袍江是绍兴大企业最多的区域之一。比如袍江的苏泊尔,光员工就有4000多人,这几乎是许多集镇的人口数量。

          短短几年间,袍江的常住人口从10万增加到32万人,交通主干道长达90.79公里,17所中小学校分布在各个区域,袍江医院、复康医院等6家医院先后入驻。袍江还有电影院、商场和大型超市,以世纪街为核心的商业配套十分成熟。发展中的袍江,展现了无穷潜力。

          袍江的发展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不光是高端服务业可以集聚人气、提升城市能级,高端制造业带来的大量人口,其实也有助于带动消费,最终推动一个城市的房产、商贸、文化旅游等诸多产业的兴旺发达。这些产业的兴旺发达,有助于增加绍兴的城市体量,提升绍兴的城市竞争力。毕竟,现在绍兴每年增加人口有限,杭州每年进入人口有28万人,绍兴只有2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其实是吸引人口的一个较为快捷的途径。

          但是,要把这些人口留下来,还需要多动脑筋。让吸引来的人才愿意扎根绍兴,就要在人才政策、社会保障、市民待遇等多方面推出有吸引力的举措,让流动人口变成常住人口。

          建设更多快速通道

          杜杭君(市人大代表、上虞区交通勘察设计院院长)

          相比柯桥和越城联系的相对紧密,上虞与越城的联系相对较为松散,也更容易被忽视。在三区融合上,上虞需要主动出击,但也需要越城区及市级部门主动在路网建设和下沉服务上努力。

          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从上虞到越城坐车可能要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这种时间距离跟上虞到杭州、宁波差不多。这种距离感容易让人产生疏远的感觉,不利于三区融合的深入推进。

          不管怎么说,三区融合对上虞的推动作用将是巨大的,它是上虞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以及都市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上虞没有理由不积极响应。从柯桥到上虞的绍兴风情旅游城际列车,也在上虞首先开通了。目前,上虞在积极对接群贤路东延工程,这条路东边能到上虞区人民西路和南北中心大道交叉口,到时候绍兴大城市中心镜湖到上虞只需15分钟。

          其实,这还远远不够,在上虞和越城之间还应该建设更多的快速路,这需要两地的共同努力,拿出魄力来实施,真正将三区融合当做事关未来发展的头等大事。

          嵊新协同积蓄动能

          黄囡红(市政协委员、嵊州市星源艺术培训学校校长)

          嵊州市与新昌县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向来频繁。

          产业协同发展是嵊新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之一。比较嵊新两地的优势,新昌工业发展较好,大企业多、发展动力足,但缺乏用地空间;而嵊州土地空间资源相对丰富,但好的产业项目相对缺少。

          为了推进嵊新产业协同发展,两地早有探索。嵊州市集中力量兴建基础设施。2013年,连接嵊州城南新区和新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嵊新大道建成通车,实现了两地在交通上的深度对接,大家出行明显更加方便了。

          位于城南新区茶坊村的铁路枢纽嵊州新昌站,被认为是嵊新协同发展的一个示范项目。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必将进一步促进嵊新两地的更多层面的对接,拉大合作的空间框架。

          其实,未来嵊州和新昌还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地方。比如,新昌的旅游资源,嵊州可以借鉴;教育共建对于双方也是件很好的事情,最终两地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希望两地政府部门步子大一点,推出更多更深入的合作项目,为两地发展积蓄更充足的动能。

          全媒体记者 裴金红 楼 青 整理 本版图片 全媒体记者 袁 云 张亮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