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十年精彩蝶变——党的十八大以来绍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绍兴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扛起“五个率先”新使命新担当,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复杂变化的外部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严重冲击,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非凡成就,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跨越提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高起点开启“两个先行”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提升综合实力,打造“共富之城” 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总体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12年的367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795亿元,经济总量连跨三个千亿级台阶;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6.9%。绍兴以全国万分之八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千分之六的生产总值,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跃升到全国第29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7.40万元提升到12.79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9821美元),是全省的1.1倍、全国的1.6倍。 “三个口袋”日益富足。202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95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4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0倍、2.3倍,年均分别增长8.2%、9.5%。规模以上工业利润586亿元,是2012年1.3倍,年均增长2.9%;营业收入利润率7.6%,较2012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09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8.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10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36元,分别是2012年的2.0倍、2.2倍,年均分别增长8.2%、9.3%。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12年的18086元增加到2021年的37448元,年均增长8.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 2012年的21979元增加到 2021年的4276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2422元增加到27471元,年均分别增长7.7%、9.2%。体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2012年的28.2%、31.9%下降到2021年的26.6%、29.9%。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从35.30平方米、64.84平方米增加到53.6平方米、69.4平方米。城镇、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74.49辆、50.26辆,分别较2012年增加41.34 辆、35.87辆。 二、转换发展动能,打造“产业之城”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0亿元,是2012年的1.2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2.2%。粮食总产量79.29万吨,园林水果总产量31.05万吨,茶叶总产量4.23万吨,肉类总产量8.77万吨,水产品产量12.74万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态势良好,年末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905家,家庭农场3276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8家。 工业结构迈向中高端。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2697亿元,是2012年的1.5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7.0%。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升至57.9%、39.2%、33.1%、7.7%。印染、化工跨区域集聚提升工程全速推进,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视觉四大新兴产业入选全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成功引进中芯国际、长电科技、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202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3340亿元,是2012年的2.2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7.7%,高于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40.5%提高到49.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数字经济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提升至46.8%、44.7%、34.1%。 三、优化需求结构,打造“活力之城” 有效投资不断扩大。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较2012年增长90.7%,年均增长7.4%;其中民间投资较2012年增长73.8%,年均增长6.3%。分行业看,第二产业投资、第三产业投资分别较2012年增长40.9%、114.4%,年均增长3.9%、8.8%。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较2012年增长70.5%,年均增长6.1%;基础设施投资较2012年增长206.3%,年均增长13.2%;房地产开发投资较2012年增长119.5%,年均增长9.1%。高新技术产业等成为投资重点领域,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升至14.1%。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115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477亿元,年均增长8.8%。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看,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类等基本生活类商品消费稳定,2013-2021年零售额年均增长6.9%、6.1%;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等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零售额年均增长22.8%、9.8%、8.5%;汽车类零售额年均增长4.2%。网络消费飞跃式增长,网络零售额从2012 年的47亿元增加到 2021年的857亿元,年均增长38.1%。商品交易市场不断集聚,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80家,成交额3906亿元,较2012年增长70.0%,年均增长6.1%,其中中国轻纺城交易额连年递增,2017年突破千亿元,2021年达1685亿元。 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全市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 321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2993亿元,其中出口额由256亿美元增加到2757亿元,出口额占全国的份额从12.47‰升至12.68‰。民营企业出口主体地位凸显,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比重从70.7%提高到90.1%。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从 17.2%提高到20.7%。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绍兴综合保税区三大国字号开放平台,2021年市场采购贸易出口22亿美元,跨境电商出口119亿元。“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利用外资规模扩大,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75929万美元;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2013-2021年累计新批境外投资企业356家,累计总投资额83.93亿美元,其中累计中方投资额67.81亿美元。 四、激发市场活力,打造“创新之城” 创新驱动态势向好。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绍兴科创大走廊纳入省级战略布局,鉴湖实验室入选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首次超过40%,达40.9%,较2012年提高14.7个百分点。专利授权量3829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137件,分别是2012年的2.1倍、5.4倍,年均增长13.4%、22.9%。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2.01%提升至2021年的2.87%(初步)。年新增就业大学生数量从2.6万名大幅提升至14.2万名,城市人才吸引力提升至全国第27位。 市场主体实力增强。分类实施企业长高长壮行动,2021年末,全市市场主体总数68.07万户,其中企业22.94万户,个体工商户45.13万户,分别较2012年末净增36.24万户、13.09万户、23.16万户;2013-2021年年均分别增长8.8%、9.8%、8.3%。一批民营企业在市场化浪潮中成长壮大,海亮、祥生、中成、卧龙、宝业、三花等11家企入选“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其中海亮成功跻身世界500强。 金融环境不断优化。存贷款双双超万亿元,202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291亿元,贷款余额11717亿元,分别是2012年末的2.1倍、2.3倍,年均增长8.4%、9.6%。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关注类贷款率降至1.27%,不良贷款率降至0.72%。深化实施“凤凰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增强资本市场“绍兴板块”实力,振德医疗、瑞丰银行等一批优质企业先后上市交易,截止年末,累计拥有上市公司92家,居全国地级市第4位。 五、改善民生福祉,打造“和谐之城”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推动社保扩面提标、基本医保市级统筹,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09亿元,是2012年的4.1倍,年均增长19.8%。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69万人、479万人,较2012年末增加180万人、323万人,年均增长7.7%、13.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至99.7%、99.8%。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90元。 文教体育如火如荼。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活化利用“一廊三带”文化资源,全面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建设,获评“东亚文化之都”,徐渭艺术馆、绍兴师爷馆等落成开放,实现农村文化礼堂行政村全覆盖。2021年末,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7家,公共图书馆总藏量828.83万册,比2012年末增加535.67万册。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全省领先,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全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实现全覆盖。在绍高校增至12所,在校学生12.74万人,分别较2012年末增加5所、6.76万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体育强县全覆盖,人均室内体育场地面积居全省第1位。2021年共举办水马、摩托艇公开赛、全国田径锦标赛等23项全国性赛事、44项省级赛事、210项市级赛事。 医疗养老全面提质。健康绍兴建设纵深推进,实现了“县县有三甲”。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从2012年的2635家增加到2864家,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从42.64张增加到72.38张,每万人拥有医生从24.13人增加到40.52人。人民群众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2021年的81.47岁。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布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年末养老机构140个,养老机构床位数21867张,建设老年健康服务示范点10家,完成9个康养联合体试点建设。 六、扮靓生态底色,打造“宜居之城” 城市能级不断跃升。持续推进古城新城联动发展和融杭联甬接沪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12年的286平方公里扩展到2021年的42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59.9%提高到71.5%。交通枢纽日益便捷,绍兴城际线进杭联甬,嘉绍大桥、杭绍台高速、杭台高铁、轨道交通1号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运,市区智慧快速路网初步成形,实现“县县通高铁、融杭快速路、杭甬通勤线”,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0443公里,较2012年增长8.9%。 美丽绍兴颜值初展。坚持绿色发展,“五水共治”“蓝天保卫”“清废净土”系列行动深入推进,全市环境质量不断提升。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93.4%,PM2.5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Ⅲ类及以上水质断面保持100%,连续六年夺得“大禹鼎”。圆满完成全国“无废城市”试点,单位 GDP 能耗2013-2021年累计下降30.2%,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美丽山水城市”。打造美丽乡村示范,以“五星3A”引领乡村振兴,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3个、示范乡镇53个、特色精品村155个,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249个,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1.88缩小至2021年的1.71,城乡均衡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城市治理融合创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市县镇村四级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平安法治建设持续深化,夺得“平安金鼎”,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区、县(市)实现“平安金鼎”满堂红,2021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至97.17%。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2021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比2012年分别下降95.2%、86.7%。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以政府数字化转型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治理新格局,全市已有182个数字化应用上线,成功争取省级试点或揭榜项目136个,市县两级门户和公共数据平台全面建成,实现数字资源一体统配、智能组件共建共享。“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深化,网上办、掌上办实现率达97.3%、95.5%。 回眸来时路,全市上下全力克服各种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各项事业迈上了新台阶。述往思来,向史而新。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对标“两个先行”,奋进“五个率先”,在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努力把绍兴打造成为世界级大湾区的闪亮明珠。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