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身粉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幅字出自马寅初先生之手,也是马老一生风骨的写照......”走进嵊州市浦口街道的马寅初故居内,参观者们正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沉浸式了解马寅初先生的生平经历,感受这位民族瑰宝的精神风范。
马寅初故居一隅
马寅初,1882年出生于嵊州市浦口街道,是着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校长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公职。逝世后,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又被中宣部、中组部等评为“最美奋斗者”个人。
马寅初故居中的生平大事记板块 翻开马老的生平,这些耀眼的履历格外惹人眼球,但更让世人为之动容的,是这些成就背后蕴藏的精神品格。早在1914年,马寅初便毅然拒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校任教的邀请,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回国后,他放弃高官厚禄的生活,秉持“教育救国”的情怀,先后在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职65年。1940年,马老因在陆军大学将官培训班演讲时,直指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的事实,收到当时国民政府送来的两颗子弹“贺礼”,但他无所畏惧,坚持发声,誓与侵害人民利益者抗争到底。
《重申我的请求》(发表于1960年1月《新建设》) 爱国为民、敢怒敢言是马寅初先生的英雄本色,追求真理、无私无畏则是他对学术研究的毕生坚持。1957年,马老发表《新人口论》后,遭到了错误的批判。面对险恶形势,马老毅然发表声明:“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而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郭沫若曾言:“马寅初真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这句评价中的“响当当”三个字,不仅体现在学术工作中,也镌刻于马老一生的为人处世里。
马寅初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28年,马寅初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期间,德清县县长入围候选人试图用1300银元作为买官铺路的筹码,马寅初怒斥买官者并当即退回贿款。1949年12月,马寅初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面对学生、亲友提出的解决工作要求,马老一律表示,“共产党历来坚持按组织原则和人事原则办事,反对把私人关系凌驾于组织原则之上。所以,过去凡给我写信要求调整安排工作的同学、亲友,都不能办。”
马寅初与亲朋好友合影 马寅初不愿做既风光又发财的官,却乐意做既出力又出钱的人民公仆。国难期间,他多次成立筹募委员会,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为十九路军、东北义勇军筹募抗战军费。回乡省亲时,看到家乡百姓日子过得清苦,马寅初自掏腰包,用自己的工资为他们改善生活。
马寅初出席公务 谁能想到,对百姓如此慷慨的马寅初,对自己却无比“吝啬”。据悉,马寅初任浙江省政府委员时,当时的嵊县县长为方便马寅初开车回乡,决定将原东郭至马寅初家乡浦口的小路扩建成大马路,马寅初听说后断然拒绝,并严肃声明绝不将个人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在生活里,马老也常穿着衣领磨破的大衣、打着补丁或是破有小洞的衣物,真正将清正二字做到实处。”讲解员补充道。
马老精神 服膺真理,不屈不挠;心系群众,胸怀天下;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坚持原则,用权为公......这位公认的学界泰斗、党员干部的从政典范,用百年的坚守,为后人树立起一座马老精神的丰碑。在这些优秀品质熏陶下,马寅初次子马本寅致力于实干兴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之际,担任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为祖国建筑事业奉献青春。马寅初三子马本初19岁便投笔从戎、勇赴国难,为驻前沿部队的美军陆空联络小组担任翻译,后又放弃出国深造机会,留在杭州报效祖国。此外,马老还经常叮嘱孙辈,要怀着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大爱,对社会主义新中国永远忠诚,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奋斗终身。
马寅初撰着出版的社会经济理论着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