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赋能推动教育普惠均衡发展 | ||||
|
||||
教育需求是人的发展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浙江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要以数字化思维和方法为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作出积极探索。当前,推进数字赋能教育普惠均衡发展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夯实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数字化能力在教育领域得以施展的基础。工业时代教育模式的延续与当前城市发展之间的不适应,已越来越以“学非所用”“学不足用”的紧张感显现出来,尤其是资源不均衡和自然禀赋上的差异使教育成效的差距不断拉大。教育数字化有助于更精准地探知教育对象的全景现状和个性需求。比如,通过沉淀下来的数据可以重新调整教室的规模,按集中上课的必要性来让课堂足够小或足够大,在以适度的成本安排资源后,将节余出来的资源更多投入“补差”“提低”的地方。再比如,利用网络平台、课程录播为首次吸收度不佳的学生提供“课程复看”功能,将会受到学生尤其是有进取心的学生的欢迎。此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不仅在于表面的资源分配,更在于利用这些资源延伸和增强人的能力。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并非信息化设备机械性地无序扩张,而是要以公平普惠为目的,一方面适应社会需求变迁、适应不同地区和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效率、学生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帮助优质的教育资源跨越时空,被更广泛地分享和使用。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教育数字化场景 在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上,建设教育数字化场景是达成教育普惠的现实路径。教育系统的功能除了“职业选择”,更重要的是“使人成为人”。数字化场景建设探索需坚定以人为本的初心,优先探索能破解资源缺口,实现资源普惠、补强赋能的场景。同时,可结合时代发展和“立德树人”目标,创新探索更多走出课堂、走出教材的数字化场景,让学习领域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拓展。如浙江大学的一场试验性致敬经典音乐会,吸引29万人次点击观看直播加回放。假设一个音乐厅有600个座位,这个文化资源的利用就相当于多出将近500个音乐厅,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有限空间变为无限可能,并同步实现资源的均等共享。与以往线下对口支援西部教育的方式相比,有了新的结构性迭代,有望产生教育普惠的规模效应。 以培养公民自觉性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数字化时代,学习更是终身事业。面对环境发展的不确定性,能力不足将会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挑战,为此,以人为核心的数字学习新模式兴起,持续学习将会是所有人共同的刚需。每个人都可以是数字教育资源的贡献者,也是资源的利用者。教育事业需要打破“行业”观,肩负起社会使命。大中小学、教育机构固然是教育的主要组织者,但教育事业并不局限于这些组织。通过数字化思维,借助数字化基础设施,传统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相融通,发挥公民自觉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应用新生态。如浙大城市学院在“数智二课堂”场景探索中,通过中枢协同,实现与政府文旅系统与企业文旅绿码文博系统联通,联动应用场景,学生可共享全国8840家文博馆和革命场馆的第二课堂资源,再以“行走的思政课”等线下活动辅助课堂实现立体化呈现,让教育可视、入脑、入心,更广更深地切入教育本质,达成教育目标。社会资源的教育数字化转化、公民的数字学习自觉、社会多元主体的教育本体意识,都将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变量。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