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区委编办关于盖北镇联合村调研情况 | |
| |
根据文件要求,上虞区委编办赴盖北镇联合村,就村社治理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基本情况主要做法 (一)基本情况 联合村地处上虞东北部,紧靠杭州湾,全村地域面积2.19平方公里,下辖有15个村民小组,设有3个网格,常住人口7800余人,其中户籍人口为935户,2762人,外来新居民5200余人,全村共有党员67名(其中45周岁以下的党员占比50%以上),党总支下设工商、综合、农业、新居民四个支部,目前村两委班子共有工作人员7名,网格员3名,新居民协管员5名(其中1名专职、4名兼职)。由于连接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新居民的集聚点,村内620余户居民都有房屋出租,占户籍户数的66.31%。 (二)主要做法 1.打造治安防范共同体。组建1支村级季节巡防队、1支公安派出所专业巡逻队和1支老乡红袖章义务巡逻队,对镇中心街道、主要道路沿线、治安复杂区域、公复场所周边开展定点驻守、多线巡逻。村级季节巡防队每年冬夏两季巡逻,派出所专业巡逻队每日巡逻,老乡红袖章义务巡逻队每月组织一次巡逻。全力推进“智慧公安”建设,在联合村主要路口、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区域设置点位,建设农村“小天网”工程,扎紧安全防范“篱笆”口。 2.建立预判预警机制。坚持“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原则,探索制定了风险隐患前期处置“十必到”工作机制。通过社区民警与村干部“每日进行一次碰头会商,每周进行一次村全村警情分析,每月召开一次村民小组长会议”等形式,全面排摸影响辖区治安稳定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并根据不同的矛盾纠纷和隐患进行梳理归类、建立台帐,实行分类处置,做到就地化解、早期解决,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3.健全“乡情自治”模式。树立“以外管外、内外共治”理念,建立健全流动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乡情自治”模式。坚持党建引领,成立新居民临时党支部,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签订党建工作责任状,重温入党誓词,营造“乡民乡心融乡亲、乡音乡情化乡愁”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老乡志愿者、和谐促进员等工作积极性,开展红色巡宣、红色培训、红色帮教、矛盾化解,打造新居民自治品牌。 4.开展出租房屋综合整治。开展“标准化、智能化”改造,依托平安服务中心,设立居住出租房屋旅馆总台,建立租房申请、房屋验收、登记备案等程序。试点开展出租房屋准入机制,完善居住出租房屋“一户一码”管理,将信息登记、隐患检查、自主申报等功能融入管理系统,通过二维码加载,动态监管居住出租房屋安全等级情况,实现“旅馆式”管理,该模式也被全市推广。 二、存在问题 1.“一肩挑”背景下书记工作精力超饱和负载。“一肩挑”后,原来由主任负责的如日常审批、1000元以内支出的事项等事无巨细都由书记一人承担,原来的主任虽仍在两委班子,由于没有处置权,在很多工作上也是能推就推、以汇报为主,书记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工作精力也被极大牵扯,很难腾出时间统筹谋划整个村社的发展。 2.村社薪资管理扁平化导致干部积极性难调动。目前村社干部在薪资管理上趋于扁平化,不同村社之间、书记和其他两委班子成员之间的薪酬待遇差距不大,但是其承担的工作量和压力确大大不同。以疫情防控为例,大型村社的核酸检测工作的组织、耗时上,以及日常防控的压力上明显高于小型村,造成干部队伍内部的不平衡。 3.“众口难调”导致工作推进存在迟滞的情况。大型村社由于人口众多,不同人群间存在意识偏差,对同一件事情的认识难以统一,导致部分工作在推进上存在更多阻力。如在土地征用补偿方面,不同人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甚至有个别存在极端、偏执的情况,导致相关工程建设上更耗时耗力、效率不高。 4.属地力量偏少导致管理能力和手段存在短板。由于联合村所在的盖北镇并不属于中心镇,部门站所派驻力量较少,派出所也是近年才设置且人员力量较少,民警也无法在村社驻点,对于治安管理对象庞大的大型村社来说,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对社区治理的成效存在一定折扣。 三、对策建议 1.优化不同规模村社的“一肩挑”架构模式。针对大型村社,在“一肩挑”模式下进一步合理架构两委班子成员职责,更多地将具体事务性工作的决策权限赋予其余班子成员,将书记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脱离出来,更好引导村社发展。同时,应该根据村社规模、日常承担职责的不同,合理拉开不同村社、不同分工岗位人员的收入待遇差距,进一步激发村社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2.探索以“块”为主的大型村社治安管理模式。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础上,在大型村社探索建立以“1名驻村民警+网格员+新居民协管”组成的治安工作单元,主要承担村社范围内的土地征用、大型施工、村民纠纷调解等日常交易引发治安问题的工作。在探索过程中还可以结合上虞乡贤文化人文底蕴,引入乡贤治理力量,健全基层治理最小单元力量体系。 3.在“熟人”社会基础上打造多元化解机制。大型村人员规模大,但本质上仍然是一个“熟人”社会,围绕这一点打造化解机制,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可以组建由村干部、乡贤、退役军人、法律工作者、村内意见领袖为成员的多元化大调解队伍,通过“熟人”会商的模式,注重发挥意见领袖在调解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要注重培育村社干部的公信力为今后向“半熟人”过度奠定基础。 4.做好大型村社基础设施升级及产业培育引导。从安居乐业角度出发,不断推进大型村社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系统谋划,推进村社产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或结合实际发展让多数人受益的产业,为村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如联合村可以利用毗邻工业园区的优势,规划发展餐饮、商贸、住宿等产业,通过发展弥合矛盾,实现有效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