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大型村社治理研究-以柯桥区安昌街道安华村为例 | |
| |
村社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关乎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影响着社会大局的稳定。纵观我国历史,村社治理的核心是“人”,其背后涉及到与“人”相关的组织架构、制度体系等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涌入城市,选择在房价较低的城郊结合地区居住。安昌街道安华村位于柯桥区南部,是本世纪城市化进程中衍生的大型村社。通过对安华村情况的研究,总结其治理经验,能够为大型村社治理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基本情况 安华村位于柯桥区安昌街道,东邻西扆村、南毗华舍街道,西接海盐村,北连安昌古镇,是安昌的“最美南大门”。2003年,由向前村、星光村、旗山村、决心村四个自然村建制合并而成,村域面积2.8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村民1264户,村民小组20个,户籍人口3961人,常住人口9561人,党员162人。与一般村社相比,安华村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较强。虽然安华村没有村办企业,但因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通过房屋店面出租,村集体资产与集体经济收入在全区名列前茅。2021年底,村年集体经营性总收入已达22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远高于村社平均水平。 二是人口数量较多。安华村除了常住人口外,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和暂住人口。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安华村总人口已接近万人,其中租住在安华村注册的外来人口超5000人,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还有少部分外籍人员。 三是人居环境较优。2018年以来,安华村投资190万元开展管线整治,拆除架空线路1.6公里,更换用户引入线45.1公里,造小型停车场6处共500余平方,提升改造绿化带100余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整洁美观,成为绍兴全市的样本。 二、主要做法 (一)开好“方子”,让班子强大起来。一是搭沟通协调的平台。安昌街道选派有经验的驻村干部、驻村指导员,做村干部间的“润滑剂”,平时工作中积极帮助出点子、抓重点,碰到问题帮助他们“挑一肩”,增强村级班子合力,顺畅村级各项工作开展。二是建抓人促事的机制。严格落实“三公开”制度,每周一次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工作例会,交流工作进度、所遇难题、解决措施,让所有问题不出村就得到解决。用管人制度化、三务公开化、在岗常态化来提升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做换届试点的先锋。驻村干部对有关选情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换届过程中,合理安排分工,有序调配资源,顺利选出了令村民满意的新一届班子。安华村先后被评为柯桥区“新时代先进基层党组织”、柯桥区文明村、乡村振兴建设先进单位。 (二)找好“路子”,让村社治理靓丽起来。一是牟定方向绘就“规划图”。将成功创建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五星3A”村、省3A级景区村作为安华村的奋斗目标,驻村干部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第一时间启动各项设计规划工作,挖掘人文底蕴、特色工作和党建品牌亮点,找准村个性和创建共性的结合点,做到规划先行。二是一村一品绘好“施工图”。安华村2018年被列入第二批“五星达标”创建村,打造了“蔬香安华”特色品牌,充分挖掘本村历史人文特点,发挥自然优势,突显独树一帜的“勤耕文化”风貌。最终在全市第二轮“五星3A”创建考核中,安华村获得了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五星达标”村考核结果第一名的好成绩。三是一表一里彰显“效果图”。安华村村民都在河边,家家户户几乎都在河边建有洗衣台,多达300多个,在环境卫生大整治中全部予以拆除;第二个是村民为了自己的方便,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有彩钢棚,全村涉及800多户16000多平方,也全部拆除;一个400多户本村和外来住户近2000多人的自然村,只花了160多万,成为了全省的弱电改造样板。 (三)谋好“点子”,让民心凝聚起来。一是真走实访问民情。被派去驻村的干部到村后,与村两委第一时间走遍全村,深入了解村情民意,找出问题所在,召集村两委开会,统一思想,步步击破。此后,驻村干部每年对党员、村民代表、乡贤、困难群众、重点信访户等对象至少全覆盖走遍,真正走深访透。二是精准施策解民忧。对于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日常小事和具体问题,做到快解决、快见效。解决了50多起村民之间的陈年矛盾纠纷,村民们的气顺了,情绪稳定了,邻里关系也融洽起来了,民风进一步好转。三是攻坚克难聚民心。从垃圾分类、围墙革命、乱搭乱建整治等方面入手,攻坚克难,带领村干部们全身心投入;拆除历史遗留违章建筑70多间,彩钢棚16000多平方;并拆除河边360多个洗衣台。村社治理面貌改善了,村民生活幸福感节节攀高。 (四)用好“数字”,让治理智慧起来。一是环境卫生全闭环。运用视频监控和物联网技术,对垃圾分类箱、公厕进行全流程监管;通过环卫人员佩戴定位手表,对环卫工人的工作轨迹进行跟踪、定位、管理,大大提升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二是安全预防全闭环。建立全覆盖、无死角的“数字天网”,通过系统集成管理,打造集智慧安防、智慧停车、多杆合一等于一体的村级安全预防闭环。三是村社治理全闭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构建“乡村大脑”,实现对乡村的实时感知、精准分析、整体研判与协同指挥。哪里井盖破了、村里突发灾情疫情,都能在村里的数字乡村可视化平台实时看到,乡村大脑指挥中心有专人值班检测,一发现问题马上村级响应处置,大大增强村社治理效率,提升老百姓获得感。 三、问题短板 在村社治理取得实效的同时,安华村同其他大型村社一样,也遇到一些问题:一是乡土关系弱化,凝聚力逐渐下降。四个自然村建制合并,村社治理规模扩大后,安华村从以血脉、亲缘为纽带的“熟人”封闭村社向“半熟人”的城市化村社演变,村民之间关系较之前渐趋生疏。二是外来人口增多,管理难度不断加大。柯桥区作为世界纺织之都、时尚之都,在城市化进程中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近年来,在安华村暂住的外来人口比例逐年提高,且流动性较强,与本地村民融合困难,村干部工作难做。三是大量工作属地化,村干部队伍力量已显不足。作为大型村社的安华村,村社两委班子人数仅5人,常态工作力量仅9人,力量配备与一般村社差不多。然而,日常却要面对着几倍于一般村社的群众,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后,需要守“小门”、测核酸、接种疫苗,村干部队伍力量有待加强。 四、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优化基层职能机构设置。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建议一体承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职责。乡镇(街道)班子成员要有领导分管村社治理工作,有大型村社的,需明确内设机构和人员承担具体村社治理工作。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统揽协调能力。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乡镇、村集中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推广“浙里兴村共富”应用,复制诸暨市“下乡进村”事项过筛机制,各级职能部门、乡镇(街道)下沉村社的事项,事前实行对标编码过筛,属于上级党委印发清单内的方可派发至村社。三是深入推进村社减负增能。严格执行村社工作事项清单制度,疫情防控、拆迁拆违、综合执法、环境整治、应急管理等工作,村社不应作为责任主体。整合利用各类支持村社的政策、资金和资源,以村社党组织为主渠道,统筹落实服务群众项目,让群众明白惠从何来。 (二)着力构建基层党建新生态。一是一体化形成基层党建制度新体系。推广越城区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金字招牌”,发挥大型村社驻地单位多的优势,将契约主体延伸到村社所有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将共建内容扩展到村社治理各个方面,将大量的资源用签订“契约”的形式融会贯通,推进基层党建与村社治理的深度融合,共享方式从既有资源向项目化合作开发递进。二是集成化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探索建立区域“大党委”,广泛开展流动党员、“隐形党员”就近就便过组织生活等一系列行动,进一步激活各类主体,全面打造基层党建共同体。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基础,系统实施“支部建在网格上”,逐步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不断汇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三是标准化打造基层党建工作新样板。不断加强党基本制度和阵地规范化建设,优化完善基层党建“契约化”共建流程,形成党建引领下,便于各类主体理解、参与和操作的流程范式。着力提升品牌影响力,丰富基层党建“契约化”共建内涵外延,持续擦亮绍兴基层党建“金名片”。 (三)打造高素质村社干部队伍。一是选优配强村社书记。进一步拓宽选任渠道,大力选拔过得硬、敢担当、会服务、善治理的优秀人才担任村社书记。针对大型村社,在“一肩挑”模式下合理划分两委班子成员职责,更多地将具体事务性工作的决策权赋予其余班子成员,将村社书记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脱离出来,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村社治理能力。二是加强村社干部队伍建设。综合考虑村社管辖面积、人口数量、网格数量等因素,制定村社干部队伍人员力量配备标准。在社区,鼓励支持专职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提高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在农村,拓宽志愿者渠道,加大基层党组织党员志愿服务人员下沉农村力度。三是适当提高村社干部待遇保障。按照“重视基层关爱基层倾斜基层”的原则,确定村社干部的人均工资水平。常住人口多或人口集聚度高的村社,可根据实际提高工作人员薪资、福利。在符合条件的村社工作人员中通过考试、考察等方式录用为事业编制,确保村社工作人员进得来,留得住。 (四)创新村社精神文明载体。一是加大村社文化设施投入。依托大型村社经济强、场所多的优势,积极引入市场力量改扩建图书馆、文化礼堂、创意园等文化设施,邀请文化、创意、休闲等企业入驻,全面促进村社文化建设。二是丰富村社文化活动。鼓励村社居民自行组建文化团体,以村民广场、文化礼堂等场所为基础,以有线电视、无线网络、广场活动等为辅助工具,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丰富村社文化活动。三是探索精神文明融合的新方式。推出一系列符合外来人员风俗习惯的文化项目。通过文化融合推动治理融合,引导构建有特色的村社融合文化,逐步转变外来人员“租客”的生活方式和固有观念。 (五)切实维护村社平安稳定。一是探索以“块”为主的治安管理模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大型村社探索建立以“1名驻村民警+网格员+新居民协管”组成的治安工作单元,主要承担村社范围内的房屋出租、土地征用、大型施工、村民纠纷调解等日常交易引发治安问题的工作。二是打造“半熟人”社会基础上多元化解机制。参照上虞乡贤治理经验,组建由村社干部、乡贤、退役军人、法律工作者、村内意见领袖为成员的多元化大调解队伍,健全基层治理最小单元力量体系。通过“半熟人”会商的模式,注重发挥意见领袖在调解过程中的作用,培养村社干部的公信力。三是推广“老乡帮帮团”等经验来化解矛盾纠纷。树立“以外管外、内外共治”理念,充分调动老乡党员、老乡志愿者等工作积极性,建立外来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乡情自治”模式,打造新居民自治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