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电脑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淘房APP官网下载档案局 高王忠
【摘要】国内学术界对档案文化的系统化研究刚开始起步。笔者从两个不同的维度解读了广义档案文化与狭义档案文化的概念,着重论述了狭义档案文化的基本属性,建设档案文化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诉求。笔者指出,一部中国档案史,核心内容就是一部档案文化、档案服务的发展史,呼吁当前档案事业发展应重回“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服务并重”的科学轨道。
【关键词】档案文化 文化信息资源 档案文化建设
近年来,“档案文化”一词,在国内档案界被较高频率地使用着。然而,环顾国内学术界,对档案文化的理论研究,因起步较晚,目前尚出于前课程化阶段。许多名师、大家的档案学术理论着作,对档案文化的阐述,往往只停留于片言只语,观其如同管中窥豹,仅可见其一斑,知其大略而已。虽有《档案事业建设与社会发展丛书•档案文化论》(陈智为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探源》(吴荣政着,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等几部理论研究着作相继问世,这些着作,也固然闪现着作者思想的光芒,不乏卓越的理论和前瞻的见解。但是档案文化专门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的研究成果,与课程化(建设独立学科体系的目标)差距甚远。此外,限于笔者学识、学养,未知国际学术界对档案文化专门研究的深入层度。不过,笔者注意到,在国内出版界、图书市场,关乎档案文化的译着、文献,一书难觅。
今天,笔者意图对档案文化的概念、属性,以及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与途径等,作一番粗浅的解释与辨析,指望能抛砖引玉,并试图以自己的声音呼唤起专家、学者们对档案文化研究的重视、关切。
一、档案文化的概念解析
目前,学术界对“档案文化”这一概念,尚未形成权威、统一的解释。《辞海》等众多工具书,也都没有收录“档案文化”条目。笔者研究认为,档案文化的概念,应有广义、狭义之区别。
广义的档案文化,是指从事档案工作的执业群体(档案机构、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档案工作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道德、操守、行为、习惯、技术、学术思想、规章制度、人际关系、代表人物,以及由这个执业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它是长期执业的历史积沉和一切执业活动的总反映,是档案工作执业群体在执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对广义的档案文化加以细分,可以分为精神、制度、物质三个维度。
狭义的档案文化,专指现阶段所保存各种形态、各种载体的档案所隐蕴、包容、包涵着的以文化人(改造人),进而调整(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信息资源总集合。其核心要旨,就是档案对人心理的辐射、调整与改造。它是在档案中诞生并承载着历史、反映着现实、启迪着未来的人类社会高级精神财富,今天,它已被列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之一”。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可以复制、可以共享、可以无限使用的信息流,属于信息资源维度。
本文接下来所要探讨的档案文化,专指狭义的档案文化。
二、档案文化的基本属性
笔者认为,档案文化从属于历史文化大范畴。因此,档案文化首先表现出历史文化的共有属性:追溯性,它是对既往的追述;知识性,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性,它追求去伪存真。
作为历史文化中一个独立的分支,档案文化理所当然地表现出它特有的一些基本属性:
1.存真性。档案文化不会凭空滋生。原始档案,是档案文化诞生的唯一母体。因此,档案文化首先表现为它一样是“历史的真迹”,是对客体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原始性、存真性毋庸置疑。即便是经过加工(复制、仿制、点校、选编、辑录等)后的档案文化产品,表面上看仿佛游历了原始档案而独立存在,究其实质,一样是原始档案的衍生、派生物,是追求原始档案生命周期延续的结果,同样具有显着的存真性特征。
2.权威性。档案文化与档案的特殊关系,决定了档案文化与生俱来的证据性、权威性。无论国内、国外,遇有史学、法学等方面的观点分歧,查考原始档案或档案文化产品,都是消弭分歧、寻求真知的通常办法。因为一般情况下,原始档案或档案文化产品,都是被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权威证据。权威证据已经展示,孰是孰非,孰破孰立,均不言而喻。
3.弥散性。原始档案,长年日积月累,卷卷件件,层层叠叠,数量堪称“浩大”。而其中能够实现“以文化人”(教化世人)进而“改进和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档案文化要素,则隐蕴、散存在各个不同的案卷、不同的全宗之中。只有经过必要的开发(整理、整合、选编、辑录等),才能实现利用便捷化、作用显现化、价值最大化。
4.纯粹性。档案文化依赖原始档案而诞生、生存,然而作为一种经由原始档案沉淀而成文化,它又必须以高于原始档案的姿态而存在。基于它的弥散性特征,加之于社会利用诉求,决定了它必须由人进行开发。档案文化的开发,必须是一种尽可能排斥一切主观、人为因素干扰的纯粹意义上的开发。忠诚于原文、原义、原旨,是档案文化开发者必须始终忠实信守的道德防线,也是开发中必须始终牢牢坚持的行为准则。
三、档案文化建设的社会意义
1.传承文明,复兴国运。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正越来越显眼地表现出强大的“软实力”,成为各国纷纷着力抢占的战略制高点。档案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优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传承历史、延续文明、促进文化生产(再生产)的物质起点,也是开展政治、思想、传统教育进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生动教材。因此,推进档案文化建设,不仅是振兴文脉、繁荣文化的重要手段,更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感召和团结各国华人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必要举措。
2.启迪民智,陶铸国民。“民智未开,凡事不举”。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那么,人的素质何以提升?开启民智的钥匙在哪里?笔者认为,档案文化,以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储备、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来源,以及便捷高效的查阅利用方式(既有传统查阅利用方式,又有已普遍建成的档案信息专网),让人们以最经济的时间来到学科前沿,以高速度、高效率摄取知识,实现自我提升。因此,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是开启民智、陶铸国民的合理选择。
3.指引创业,惠及民生。档案文化,是直接记录并客观反映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诸多方面发展、变化、变革的重要凭证,是人类在改造自身、自然、社会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积累与经验总结。因此,档案文化天然就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推进档案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领导政务决策、部门社会管理提供服务,可以为生产科研、知识创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还可以为平安社会、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奠基,成为推进民生幸福的又一强大动力。
4.文化融合,走向世界。业已几乎覆盖全部学科领域的档案文化,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越来越表现出勃发旺盛的生机:它正在强势突破“跨文化”交流所受时间、空间隔阂的瓶颈,对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不同民族、不同族群之间人们的彼此尊重与普世价值观的建立等,发挥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因此,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对中华民族(尤其是下一代人)走向“全球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四、档案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
1.资治辅政。明代内阁大学士邱浚说:“经籍图书者,乃万年百世之事。……立为案卷,永远存照”。档案文化,因蕴藏着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使职责、履行职能的法律依据、重要事实、处事结果和工作经验,被视为是“一个政府借以完成其他工作的基本行政工具,是政府机构赖以建立的基础”(谢伦伯格语)。确实,如果能借助档案文化资源,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处理社会、组织、程序等方面的问题时,就会进一步得心应手,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比如,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光荣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改善党群关系”方面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学者普遍认为,时至今天,这些档案文化资源,对我们处政理事,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助推经济。董必武先生说:“典谟训诰,宝之无佚;……创业扩基,前轨可迹”。档案文化,忠实承载了社会各经济部门运营、发展的相关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这些档案文化资源,既是以往开展业务活动的存证,也是今后发展业务、扩大经营、提高效益的重要参考资料。比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利用所藏明清水文档案,为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治理黄河、海河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浙江省建筑设计院利用茅以升先生保存下来的钱塘江大桥档案,掌握了该桥附近的地下水文情况,不仅节约了15万元钻探费,还加快了相关施工项目的设计进度。经济部门利用档案文化资源减少支付、避免重复劳动、促进挖潜和革新等事例,不胜枚举。
3.繁荣文化。美国着名学者、民族学家摩尔根说:“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人类)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都是建立在已有的一定文化的积累、积聚的基础上的。档案文化,不仅是人类延绵不断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其他文化创生、创新的基础。比如,利用“同仁堂”和其他中华老字号药铺大量的档案文化信息,北京京剧院创作了京剧《风雨同仁堂》;调用了中央档案馆珍藏的大量档案文化资源,电视片《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为中央电视台赢得了1.7亿人次的观众。
4.共建和谐。着名学者、档案学家冯惠玲说:档案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和民族文化心理的情感寄托。”确实,“文以载道”,档案文化天然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它不仅能以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权威性见长(于公众而言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而且能在国民心理上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召唤力、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大家同心同德,共建和谐。除此之外,当前社会快速发展、转型,出现各种纠纷、矛盾甚至社会危机时,档案部门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与人民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民生档案资源,如对其加以有效利用,必将为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化解各种矛盾和纷争,推进平安社会、法制社会、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五、关于档案文化建设的几点感悟
纵观一部中国档案史,其核心内容,就是一部档案文化与档案服务的发展史。中国历朝历代的档案事业发展,可以说都是在依靠档案文化、档案服务“两条腿走路”(两者鲜有厚此薄彼、偏颇失措的时候;两者价值双因素叠加,也就最大限度地泛显出档案自身固有的价值)。并且,如果说历代王朝的档案服务带有鲜明的“阶级性”(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话,那么,档案文化发展则带有一定的“普惠性”(惠及普通民众)。诞生于历代档案机构的档案文化宏着举不胜举,《史记》《汉书》等早已成为传统国学之精华,家喻户晓,垂髫学童即能出口成诵。档案文化植根民间,秉烛后世,历代档案机构、档案人因此成为知识、学问与崇高品行的象征,赢得了世人普遍的尊重与景仰。
新中国的档案事业发展,档案服务固然也赢得了亿万人民群众的交口称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档案文化建设却明显滞后。“发展繁荣档案文化,使之惠及国计民生”,成为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笔者欣喜地看到,浙江省档案局的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档案文化建设,档案事业发展重回“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服务并重”的科学轨道,正在浙江得到很好地实践。笔者大胆预言,唯有坚定、忠实地践行“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服务并重”之路,档案机构才能完成“价值重建”并重新赢得公众的仰视与尊崇。
英国档案学家斯皮斯说过,档案是“虎兕看守的财宝”,弥足珍贵;档案文化则被越来越的人们意识到是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地区)“软实力”——尽管大家拥有如此“高度”的认识,但是笔者还想强调,沉睡中的档案文化资源,永远不会创造价值、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活化”档案文化资源,才是发展、繁荣档案文化的唯一工作起点。让宝贵的档案文化资源尽快走出深闺,进入寻常社会生活领域——使它流动、流通,并进而对它开发、利用、共享,才是它化蛹为蝶、彰显其生命意义和宝贵社会价值的唯一途径。当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开放档案,进而促进、实现“文化惠民”,显得尤其重要、迫切。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说:“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现阶段,增强档案文化的公共辐射面、辐射力,时不我待。当前,除传统的档案查阅、档案开放、档案公布以外,笔者认为,档案文化编研、档案文化展览、档案文化网站建设,是拉动档案文化建设的“三驾马车”。同时,唯有领导重视、加强组织协调,借势借力、整合各方力量,培养人才、加快队伍建设,才能发展和繁荣档案文化,使其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
1.《与时俱进地认识档案工作,不失时机地推进创业创新》,车炼钢撰,载《浙江档案》2008年第5期。
2.《档案事业建设与社会发展丛书•档案文化论》,陈智为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档案学概论》,冯惠玲、张辑哲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